分類
家長錦囊

孩子在家裡和學校兩個樣?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撰文:香港家庭教育學院主席司徒永富博士

有教師問筆者:「不少家長都問我有關升學、管教孩子的意見,其實我初出茅廬,人生經驗尚淺,要面對複雜的政策、養兒育女問題,常感到力不從心,應如何是好呢? 」

在每個學期,學校總安排一至兩次的機會,讓家長與老師見面,討論小朋友在學校的表現。筆者身為父親,一定爭取與太太一同出席,而每次短聚後,兒子總愛追問和想知道我們與老師討論了甚麼有關他的事情。最近一次,老師提及兒子在校還是比較安靜,不太主動,總喜歡扮演「觀察者」(Observer)的角色,太太急不及待地說他在家裡卻完全不同,非常活躍和「意見多多」。老師的反應並不驚訝,只是不斷地微笑,似乎非常接納小朋友在家一個模樣,在校又有另一個模樣。

太太當然用期待的眼神望向老師,渴望能為她指點迷津,應怎樣才可以讓孩子在學習環境中變得主動。還好,筆者說了幾句「公道」說話,憶述去年兒子入學時處處害怕,經常成「獨行俠」。過去一年晚上,與兒子的禱告總離不開去求天父讓他勇敢一點,而今年已經進步多了。回家途中,筆者亦不忘提醒太太,在很多事情都沒有標準答案和良方妙藥,而且老師又比我們年青,亦未曾為人父母,但卻有處理不同小朋友的經驗。所以,家長和老師在小朋友成長路上多點交流,才是最重要。 

還原真我

最近,有家長問筆者:孩子在學校十分乖巧,是個彬彬有禮的模範生,但在家裡卻經常發脾氣,為甚麼他會「人前人後兩個樣」?我應該如何處理呢?

筆者的兒子在小一的上學期,曾連續兩星期發生一些「不可思議」的事,例如他心愛的「軍曹」手錶不翼而飛、書本被發現掉在清潔箱、習作簿被塗鴉及撕破。筆者和太太除了難以接受上述事件,仍想解開內心的迷團:究竟這些事情是誰做的?

太太在星期一的早上,特意到學校找老師討論事件,然而臨出門口前,筆者非常堅定地向太太說:「無論塗鴉、撕破或把書本當垃圾遺棄,我肯定這些事情一定不會是兒子作的。」太太問:「為甚麼你那麼肯定?」我的答案是:「因為兒子是我生的,我伴著他成長,我對他的性情暸如指掌。」最後發現,原來是他鄰近的同學作的。自那天起,筆者發現孩子在學校和在家裡的行為起了「微妙」的變化 - 孩子似乎學懂學校是一個社群:書本「過了界」會令鄰座同學不高興、而老師在學校有如球證,要「生存」便要懂得「遊戲規則」。可是放學回到家裡卻隨即還原真我,因為家裡有最了解他的爸爸、媽媽。

事實上,在成年人的世界,又豈不也是白天一個我,晚上一個我? 

分類
家長錦囊

快樂其實很簡單 享受親子時光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撰文: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兒童遊戲治療師李慧芝

人人都希望得到快樂,父母當然不例外。很多時候,父母甚至願意犧牲自己當下的需要和快樂,希望能換取子女日後的「幸福生活」。

大部分父母都明白,孩子將來的「幸福」當然沒有百分之百的保證,然而很多家長都會認為,今天的不努力,必然會導致明日的失敗。加上社會氛圍都鼓吹「有做好過無做,做多好過做少」,甚至認為不做就是懶惰和被動等,結果令所有父母和兒童愈做愈多,也漸漸迷失了方向。

在網絡討論區中,筆者經常看到一些父母一邊批評社會及教育制度過分催谷兒童,扼殺他們的成長空間;但另一邊又無奈地每天督促著子女做各種各樣的練習,其無助和無力感顯而易見。父母所面對的矛盾和兩難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這些恐懼和焦慮,都會令父母容易錯過孩子給我們的啟示。

嬰兒呱呱落地,每天過著最簡單、直接和自然的生活。他們餓了便吃,吃飽便睡,睡醒就玩。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探索這個世界,以及接觸身邊的人。開心的時候開懷大笑,傷心時就放聲大哭。孩子告訴我們,其實人的需要很簡單,只要能夠滿足這些需要,就會過得快樂。只是成年人的世界愈來愈複雜,人的慾望也愈來愈多,為了滿足那些慾望,成年人就連自己的需要都忘記了,因此變得愈來愈不快樂。最諷刺的是,我們還自以為懂得「幸福生活」的竅門,教導孩子怎樣得到快樂。

現今的社會充斥著成年人的焦慮和不安,人們都害怕自己被社會淘汰,擔心安穩的生活受威脅。而作為父母的,就更憂慮孩子日後的生活。其實,孩子最懂得快樂的道理,因為他們本來就活得自然自在,只是不知從何時開始,父母希望孩子能盡早適應現實世界那被扭曲了的遊戲規則,不知不覺地被磨滅了他們本來的自然和童真。

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假如父母能靜心觀察他們的生活,保持耐心,放慢腳步,享受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個片刻,你或許會重新領悟到,快樂不在將來,而是在當下。

分類
家長錦囊

教導孩子 遠離暴力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撰文:許龍杰醫生

現今的社會資訊發達,訊息傳播速度快,小朋友自小就無可避免接觸各種健康和不健康的資訊。例如社交網絡充斥語言暴力,電腦和手機遊戲更是充滿血腥打鬥和戰爭暴力,結果可能令下一代有樣學樣。

從生物學的角度看,暴力是生物的天性本能,否則在弱肉強食的森林裡,就不能存活。剛出生的孩子,離本能最近,但理性的培養,卻是後天的功夫,也是家長的責任。

家長應嘗試引導孩子,反思暴力的禍害:

  1. 暴力不能解決人的問題,只能解決有問題的人。
  2. 我們活在一個充滿難題的世界,既然理性也解決不了的難題,用暴力更不能解決。
  3. 理性為人類埋下文明的種子,暴力為社會散播仇恨的毒素。
  4.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冤冤相報何時了?
  5. 當別人和你想法不一樣,可否嘗試想一想:大家有甚麼共同點?有甚麼可以一起分享呢?
  6. 世界上沒有兩個相同的人,假如只因對方和你不同,就用暴力消滅對方,那人類的滅亡就為時不遠。
  7. 學校有教中國歷史和西方歷史,而人類的歷史就是暴力的歷史。對上一次的全球大戰 ─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人類自相殘殺,消滅了 10 個香港的人口,結果解決了甚麼問題呢?
  1. 不計個別地區衝突,今日全人類的和平盛世,社會的穩定繁華和和平福樂的境況,絕非必然。
  2. 只有社會穩定,世界和平,人類才有空間追求學問,推進科技,發展經濟,改善社會文化生活。只有遠離暴力,人類才有將來。
分類
家長錦囊

如何處理小孩升小的焦慮?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資料來源: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吳綺琴

小朋友升讀小一,未能適應,有些不但會經常在學校喊著說掛念媽媽,更會出現食慾不振等問題。家長擔心小朋友出現焦慮,可能會不斷跟他説「只要你盡力就可,媽媽不看分數成績!」但這樣做可以處理小朋友的焦慮嗎?抑或會弄巧反拙?

首先,家長要明白小朋友由幼稚園升上小一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對於小朋友而言,他真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來適應。因為在小一階段,功課深了、守的規則多了,加上老師也嚴格了。小朋友也會有焦慮情緒,影響小朋友身體出現各種症狀,或甚害怕上學。

那麼小朋友要用多少時間適應呢?其實是因人而異。一般來說,一些比較內向或是觀察型小朋友容易變得焦慮,所以他們適應的時間可能相對比較長一點。因此,父母先要了解小朋友的性格和氣質,以調節自己對小朋友這段適應期間的期望,並千萬不要和其他小朋友來比較。

美國精神科醫生Dr Daniel Siegel,他提出了一個很有用的方法 —— Name it to Tame it。當家長觀察到小朋友在情緒方面有一些波動時,父母會先使用自己的左腦分析小朋友發生甚麼事。父母應要同時使用左右腦,代入小朋友的感受和處境裡,然後將你感受到小朋友的感受說出來,這個就是「Name it」。

例如你和小朋友說:「你是不是很害怕?你是不是很擔心?你好像吃不了飯,是不是有甚麼正在憂慮?」我們如果能夠將小朋友這些情緒說出來,其實就是將小朋友在右腦裡感受到的東西,很清晰地勾畫出來。

對於一些較大的小朋友,父母就可以鼓勵他自己將情緒說出來,父母則可回應他們。這一種大人和小朋友右腦和右腦的聯繫,能穩定焦慮的情緒,這個過程我們稱為Connect。當Connect之後,我們就可以和小朋友再聊一些其他事情。

但是父母要記著,當小朋友說出自己情緒時,我們千萬不要跟他說:「不用擔心,傻的,不用想這些。」或「你這樣便行了,你盡力就可以了。」如果我們用左腦去回應,是無法舒緩右腦那種焦慮,亦不能夠安定到他那個中腦負責情緒區域的部分。

最後就是當父母能夠用一些情緒詞彙,將小朋友的感受能夠說出在腦中發生的事情,也就是將右腦裡一些情緒,變成左腦的認知,我們稱之為Redirect。當在認知上,明白自己正在經歷和感受甚麼,這樣我們的右腦便會想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便是Problem Solving。

在處理小朋友焦慮和緊張等問題時,上述的先後次序是很重要。除了先後次序之外,還要父母的耐性。我們要耐性讓小朋友明白自己的情緒,這樣我們便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想出對策。

分類
家長錦囊

為甚麼小朋友會出現反覆呼吸道感染?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資料來源:註冊中醫師徐澤昌

 如果小朋友經常性出現反覆呼吸道的感染,即經常患上感冒和咳嗽。在中醫角度而言,也是因為他肺脾氣虛及肺脾不足而引起,即個人抵抗力下降了。這些小朋友很多時候因肺氣虛,可能經常感到疲倦或是說話的時候沒有力氣等。如果小朋友脾虛的話,很多時會感到食慾不振又或容易腹瀉。以中醫角度而言,主要便是照顧肺脾,即是要照顧肺脾之氣,讓他能夠增強抵抗力。

他在很短的時間裡剛剛痊癒了卻再次患上感冒,患上感冒後又痊癒,經常性這樣出現,便屬於反覆呼吸道感染。譬如小朋友這次生病了,可能剛痊癒了一、兩個星期後,又再次感冒,又再次出現呼吸道感染。在中醫角度而言,已經可以判斷為小兒反覆呼吸道感染,即生病的頻率和次數比一般人多。

又或是可能以前不是這樣的,以前你可能一年會生病三次,但是今年你可能只過了半年,卻已經每個月生病一次,又或是兩個星期便生病一次,這樣子就可能是你的小朋友的身體出現了問題。

如何通過飲食來有效地預防感冒?其實最主要便是飲食清淡面、注意營養及勞逸合適,即運動和休息時間要取得平衡。日常飲食中,要吸收多一點維他命C及維他命A等,增強自身的抵抗力。家長可煲青紅蘿蔔湯,盡量不要讓小朋友吃太多煎炸、濃味食物及難消化的食物,因為小朋友的消化能力還是很弱,即脾常不足的特徵。如果平常天天吃快餐或是天天吃一些很難消化及濃味的零吃,小朋友的身體會累積痰熱。這些痰熱加上外界的病邪入侵身體,就會形成一些容易感冒的體質。

如果要推薦湯水,有一種湯水稱為「玉屏風散」。「玉屏風散」的主要材料是黃耆、白术和防風這三種藥材,如果我們煲湯水,也可以用這三種藥材,再放一塊瘦肉,放少許蜜棗。

分類
家長錦囊

照顧兩個小朋友如何避免偏心?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資料來源: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吳綺琴

小朋友升讀小一,未能適應,有些不但會經常在學校喊著說掛念媽媽,更會出現食慾不振等問題。家長擔心小朋友出現焦慮,可能會不斷跟他説「只要你盡力就可,媽媽不看分數成績!」但這樣做可以處理小朋友的焦慮嗎?抑或會弄巧反拙?

首先,家長要明白小朋友由幼稚園升上小一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對於小朋友而言,他真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來適應。因為在小一階段,功課深了、守的規則多了,加上老師也嚴格了。小朋友也會有焦慮情緒,影響小朋友身體出現各種症狀,或甚害怕上學。

那麼小朋友要用多少時間適應呢?其實是因人而異。一般來說,一些比較內向或是觀察型小朋友容易變得焦慮,所以他們適應的時間可能相對比較長一點。因此,父母先要了解小朋友的性格和氣質,以調節自己對小朋友這段適應期間的期望,並千萬不要和其他小朋友來比較。

美國精神科醫生Dr Daniel Siegel,他提出了一個很有用的方法 —— Name it to Tame it。當家長觀察到小朋友在情緒方面有一些波動時,父母會先使用自己的左腦分析小朋友發生甚麼事。父母應要同時使用左右腦,代入小朋友的感受和處境裡,然後將你感受到小朋友的感受說出來,這個就是「Name it」。

例如你和小朋友說:「你是不是很害怕?你是不是很擔心?你好像吃不了飯,是不是有甚麼正在憂慮?」我們如果能夠將小朋友這些情緒說出來,其實就是將小朋友在右腦裡感受到的東西,很清晰地勾畫出來。

 對於一些較大的小朋友,父母就可以鼓勵他自己將情緒說出來,父母則可回應他們。這一種大人和小朋友右腦和右腦的聯繫,能穩定焦慮的情緒,這個過程我們稱為Connect。當Connect之後,我們就可以和小朋友再聊一些其他事情。

但是父母要記著,當小朋友說出自己情緒時,我們千萬不要跟他說:「不用擔心,傻的,不用想這些。」或「你這樣便行了,你盡力就可以了。」如果我們用左腦去回應,是無法舒緩右腦那種焦慮,亦不能夠安定到他那個中腦負責情緒區域的部分。

最後就是當父母能夠用一些情緒詞彙,將小朋友的感受能夠說出在腦中發生的事情,也就是將右腦裡一些情緒,變成左腦的認知,我們稱之為Redirect。當在認知上,明白自己正在經歷和感受甚麼,這樣我們的右腦便會想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便是Problem Solving。

在處理小朋友焦慮和緊張等問題時,上述的先後次序是很重要。除了先後次序之外,還要父母的耐性。我們要耐性讓小朋友明白自己的情緒,這樣我們便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想出對策。

分類
家長錦囊

家長如何幫助幼童在心理同生理上適應小學生活?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資料來源: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趙永佳教授

2023年已過了5個月,暑假很快又會到,然後又到9月開學日。這意味著一班K3同學準備迎接小學生活,但這班同學過去3年幼稚園生涯,大多都在疫情下的網課經過,甚少面授課程,又少機會與人接觸。家長可以如何幫助他們在心理和生理上適應升小生活?

升小一的同學最多只是等於K2程度,因為他們最少有一整年沒有回學校上課,而從幼稚園到小學,本來就已經有很多東西要適應,例如上學時間、在學校裡一些生活上的細節,甚至整個周期和學習模式都不同了。幼稚園一節課大約20分鐘左右,然後已經要轉另一節課,但是在小學可能是35分鐘或以上,很難維持集中力,所有這些問題,都會對小朋友造成很大的適應問題。

如何跟小朋友說明幼小交接的變化才是最好呢?首先家長不要太緊張,有很多小學會舉辦模擬課程,會有適應週,亦可參觀學校。小學比幼稚園大,小朋友可能會感到很高興,因為有很多不同的設備,他可能會有很多期待。但是我覺得有些事情要先開始才知道,太早和他說太多也沒有用,只能告訴他:「對,學校就是這樣。」

另外,有些事情小朋友現在還未能做到,並不代表他做不到,要待他長大。家長很多時候都是這樣,有些事情是沒有辦法,不能勉強的,而是要等待小朋友成長到那個階段才能做到,要記住每個小朋友的成長速度都不同。剛開學後他們放學回來,可觀察他情感的轉變,如果看到他有這些情況就要注意了。

分類
家長錦囊

耳仔入水會否導致中耳炎?要幫小朋友清潔耳仔嗎?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資料來源:兒科專科醫生林嘉儀

其實耳垢是外耳道正常分泌的物質,其作用是保護外耳道減低細菌感染的風險。耳垢會自己慢慢流出,一般情況下家長不需要幫小朋友特別清潔耳道內的耳垢。除非耳垢已經流到耳殼或在耳道的出口,家長可以用濕棉花輕輕地幫小朋友清潔。

家長幫小朋友清潔耳道裡的耳垢,就算用棉花棒輕力地幫他們清潔,都有機會弄傷外耳道的黏膜,導致發炎,甚至會弄損或弄穿耳膜。如果家長真的不小心幫小朋友清潔耳朵時,將耳垢愈推愈入及小朋友感到不舒服。家長最好帶小朋友看醫生,了解是否需要幫他移除耳垢。在一般情況下,只有兩個情況是醫生建議幫小朋友移除耳垢。

第一,耳垢完全阻塞外耳道,影響小朋友的聽覺。第二,醫生要清楚檢查小朋友的耳膜,如果家長嗅出小朋友耳朵有異味,應該盡快帶他們看醫生,看看是否有機會是外耳道發炎而產生異味。

小朋友洗澡或游泳後,耳朵入水覺得不舒服,家長可以教小朋友輕輕傾斜頭部,用毛巾輕輕印流出的水已經足夠,千萬不要用棉花棒之類的物品放進耳朵裡清潔。如果耳朵入水是不會導致中耳炎,耳道和中耳是由耳膜分隔開。就算耳朵入水,水不會穿過耳膜進入中耳,所以游泳耳朵入水是不會導致中耳炎。

甚麼情況會引致中耳炎?中耳炎一般都是由於上呼吸道感染,細菌從喉嚨經由耳咽管,走到中耳而導致發炎,故與耳朵入水沒有關係。

分類
家長錦囊

如何教小朋友正確發音?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資料來源:言語治療師Miss Carley

小朋友學習語言,發音也是重要一環。英文的很多發音是廣東話裡沒有的,不論對小朋友或大人,都是較難掌握。家長可以如何教導小朋友正確發音呢?有甚麼小法寶可以使用?

英語裡的咬舌音對於小朋友甚至大人來說,也是比較難掌握的。我們可以嘗試運用不同的提示技巧,教導小朋友正確的發音。用這發音作例子,其實家長可以嘗試用一些視覺的提示,譬如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望著鏡子,讓他看見自己的舌頭,放置於兩排牙齒的中間。

另外,家長也可以用口頭提示,我們要明確向小朋友說:「你的舌頭要放在兩排牙齒中間。」讓他知道要怎樣做。有必要的時候,家長可以加上所謂觸覺的提示。譬如用雪條棒或用匙羹這樣碰著舌頭,要放在兩排牙齒中間,讓他知道不同的發音部位,舌頭要如何放置。

家長也可以嘗試和小朋友玩些簡單遊戲,來訓練他們的聽辨能力,就是小朋友在聽覺方面能否辨認得到對或不對,譬如家長故意讀錯字:「fank you對不對?不對」「thank you對不對?對了」這次我們牙齒要咬著舌頭,又或在紙寫上free和three這兩個字,然後家長讀出其中一個three 「你指給我看是哪一個」;Free「你又指給我看是哪一個」。如果他懂得分辨,在表達上來就更加清楚和容易。

分類
家長錦囊

與小朋友建立依附關係重要嗎?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資料來源:精神科專科梁婉珊醫生

每次送小朋友上學,小朋友都哭個不停,與媽媽難捨難離,這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警號。很多研究指出,安全的依附關係(secure attachment )是小朋友長大的成功基礎。家長可以如何與小朋友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呢?

其實一段安全的依附關係(secure attachment )是需要刻意經營,需要媽媽很多的努力,要投放很多心機心力。小朋友對世界的信任,是否有自信,也跟與媽媽有沒有安全的依附關係息息相關。

當小朋友沒有安全感,最常見是難以與媽媽分離。一般小朋友與媽媽分開時,會哭鬧一下,只要安撫一下便會冷靜下來。但安全感建立不穩的小朋友,會出現嚴重哭鬧情況,很快便會有脾氣,這便是一個警號,家長便要努力建立安全感。

如何建立安全感?首先媽媽要照顧好自己,媽媽的精神健康是所有事情的基礎。媽媽照顧不好自己,也無力照顧孩子。如果發現自己的情緒真係出現了問題,情緒波幅大、易怒、易哭、失眠或無法進食,為孩子將來著想,便要盡快處理。

小朋友在一直成長中都會持續建立對世界和人的安全感和信任。父母在孩子的童年階段持續給予回應和關注,多與小朋友建立親子時間,透過不同的活動增加親子親密的交流,都是讓他對世界更有信心和安全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