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家長錦囊

小朋友扔玩具 家長應阻止嗎?

家長錦囊

system

資料來源: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家長遇到幼兒階段的小朋友拿起玩具,就會扔、扔、扔!其實這是一個正常發展階段的過程,特別是1歲多至2歲。因為拿起玩具扔,物件向下墜,比較容易看得出因果關係。

拿起,放手,會有聲音和動作。動作的意思是他做了動作之後,物件便會掉下來,感覺十分好玩。但是隨著歲數的成長,應該不要再扔玩具。家長不宜去制止他,說他再扔玩具是不對的 。因為他可能不知道何謂對與錯,但是覺得好玩。家長可以適當地讓他繼續扔,定一點規矩,讓他扔進一些恰當的範圍。就算配不對顏色也不要緊,最低限度放回適當的範圍。

家長也可以讓他扔球,便可以扔去一些比較遠的地方。在家裡範圍可用一些盤或不同盒子,讓他像收納玩具般扔進去。當然慢慢地要求他力度再小一點,還有一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家長記得留意如果他扔的時候,你叫他不要扔,反而會加強他扔的意欲。因為這句說話不夠正向,家長要記得當他扔玩具的時候,不要說:「不要再扔玩具了」,可以說:「我們嘗試慢慢放下,放在這裡,輕力一點。」

我們一方面在環境上提供一些令他能恰當地扔的機會,同時所說的語句要正向地引導他應該要做些甚麼,這樣就有機會改善他的行為。

分類
家長錦囊

孩子怎樣才算是有語言發展遲緩情況?

家長錦囊

system

資料來源:言語治療師莫宜端

一般來說寶寶一出生開始便會發聲的,例如會用不同哭罵聲表達他們的訴求。到4至8個月便開始牙牙學語,這些都是屬於語言準備期的一部分來。其實小朋友有一個言語發展的階梯,由他們剛剛學習單字,到慢慢開始有組織地說故事。

 

9個月至1歲的寶寶,一般他們會開始發出第一個有意思的單字,例如說「爸」、「媽」或「波波」這樣。到1歲至2歲的寶寶,他們理解和表達詞彙的數量會大大增加,多到他們將一個一個的單詞慢慢組合起來變為兩個字的詞,例如「媽媽飲」及「吃包包」等組合便會出現。

到2至3歲的小朋友,一般他們說的句子也會愈來愈多,可以表達不同的需要。例如他們喜歡在雙詞語之上再加上一個詞彙,變成三詞語的組合,例如說「爸爸吃包」及「我要奶奶」等。有些小朋友會開始使用形容詞,例如說「妹妹吃大蘋果」。

小朋友一般到3歲半後便會認識更多不同的句子,也開始使用連接詞,一直到5歲他們慢慢懂得將不同句子組合一起,也用上更多連接詞,開始有條理地敍述一件事,也就是所謂的說故事。

其實幼兒的語言發展每個人也略有不同,但是經過實證研究,我們也有些重要的參考指標,可以看看小朋友是否有可能有言語遲緩的情況。

第一,2歲時也沒有任何詞彙

第二,就是到3歲也沒有句子出現

第三,3歲之後說話模糊不清令人難以理解

第四,5歲後句子也是表達不清

如果孩子愈大愈不說話,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便要找專業人士評估以及早訓練。

分類
最新消息

榮獲「環境運動委員會」- 2021 香港環境卓越大獎 【銅獎】

榮獲「環境運動委員會」- 2021 香港環境卓越大獎 【銅獎】

分類
最新消息

第八次校園納米光觸媒光學塗層及草地新面貌

第八次校園納米光觸媒光學塗層及草地新面貌

分類
家長錦囊

小朋友要吃營養補充劑嗎?

家長錦囊

system

資料來源:資深營養師吳耀芬

很多家長也會問我「我的小朋友需要吃補充劑嗎?例如魚油丸或DHA,這樣會對他好一點嗎?」我自己也有小朋友,我就沒有讓她們吃任何補充劑。但是有一些家長便說「其實吃了補充劑會否真的聰明一點?」

其實如果有均衡飲食,當然不需要任何補充劑。為甚麼呢?例如魚油丸吃太多,也會有過度薄血的作用,很容易便會有流血不止的情況。所以我們說如吃了過量魚油丸的話,對小朋友而言也未必是好事。

我們可能要想辦法如何在食物之中,加一點到魚的成分,例如他不喜歡吃魚,我們可以把魚沾上粉漿烤熟,讓他覺得比較香脆和美味。又或在烹調意粉的時候可以放一些如蜆等的甲殼類食物,這已足夠小朋友吸收。另外,海苔這些簡單的食物,也有成分讓他們更聰明。

至於,家長可能都覺得多吃鈣質的補充劑,小朋友會長得比較高。這些也是不需要的,因為如果吃過量鈣片,也會很容易令他腎結石。我們可讓小朋友喝牛奶、吃豆腐或喝豆漿,也能幫助他吸收鈣質,又不需要額外特別補充劑。

分類
家長錦囊

父母要如何表達對小朋友的愛?

家長錦囊

system

資料來源:親職教育專家Ken Sir

有些媽媽會經常問我:「我應該怎樣表達我對小朋友的愛?會否因為我表達得太多而造成溺愛?」,我覺得其實中國人較為內斂,對愛的表現,很多時候都不敢說出來。尤其是你本來想表達你很緊張他,但就變成另一種態度。

有次我在沙田見到一個媽媽和她的小朋友走失了,然後再重聚,重聚後媽媽的表現是怎樣呢?就是捉著他的手打他  ,一邊打一邊説:「我剛剛見不到你,你知不知道我很害怕。我很擔心你,見不到你怎麽辦呀?」

其實大家都知道媽媽是愛他的,但小朋友就感受不到。我經常在講座分享一個例子去表達愛,就是在我小時候爸爸叫了一杯飲料,因為當時錢不多,當叫完一杯熱飲後就問侍應多拿一個杯子。在我面前不停把飲料倒來倒去,想盡快把飲料弄涼,讓小朋友喝的時候不會燙傷嘴巴,而且可以快點喝得到,但我發現如果當小朋友問父母的時候或我問過很多學生的父母,他們都是會答:「這樣會快點變涼。」

家長在回應小朋友時應該表達最深的層次,就是因為我愛你,我不愛你我怎麽會做這事情呢?難道我為旁邊那個做?為旁邊的小朋友做嗎?所以其實我們在生活上很多事情可以表達愛,但有一種事一定要記住,如果你害怕造成溺愛,一定要切記以下兩點。

第一點小朋友可以做到的事,應該要讓他做,你不應該爭著做。第二點就是小朋友犯錯,我們要指正他。在指正的過程中,盡量用到溫柔而堅定,需要嚴肅的時候要嚴肅。但要提醒小朋友記著要説上解決方法,而不是只說NO,只說不對。這樣的話,小朋友是不會進步的。

分類
家長錦囊

兄弟姊妹常爭執 家長角色尤重要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家庭動力創辦人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兒童遊戲治療師 吳綺琴

近來接受遊戲治療的個案中,有好幾個孩子的情緒問題都與年幼的兄弟姊妹相處有關。但大多數的起源都不是甚麼大爭執,而是在細微的互動中,大家都在爭取母親的關注,比較彼此之間得到母親多少的正面回應,比較母親對誰的「愛」多一些!孩子的手足相爭,往往是因為對兄弟姊妹產生嫉妒,而藉機發洩不滿情緒。

確實,每個人都「偏心」,父母也如是。不論是先天的性格及後天的培育,都會令他們鍾愛某些表現及行為模式。若父母沒有深思這個問題,他們不會因為孩子都是自己子女而眼光突然變得開闊。

對於孩子的不同性格,父母或會對某些特質特別欣賞,某些特質較為抗拒,這是可以理解的。問題是父母必須對這種狀況有所意識及察覺,並讓自己先跳出狹隘的框架,讓自己在父母的角色中成長,增加自己眼界的寬度和闊度,並學習欣賞孩子性格的差異,從心底裡欣賞孩子獨特的優點,在日常生活中傳遞出去,讓孩子接收得到,能自我肯定,這樣才能避免手足相爭的問題惡化,令孩子產生不必要的嫉妒及猜忌。

在孩子年幼的階段,母親的角色尤為重要,因為母親與孩子的互動質素如何,對孩子的自我價值及安全感建立有關鍵性的影響。在最近這幾個個案中,不約而同地發現孩子家中都有一個活潑開朗、善解人意、喜歡表現自己,甚得大人及老師歡心的兄弟姊妹。在言談之間,筆者也看到母親在描述這人見人愛的孩子時那份喜悅及自豪,無怪個案中的孩子因性格較內向、寡言、害羞和謹慎, 往往有被比下去的感覺。

有一位母親也意識到要欣賞兒子的能力,於是不斷讚賞他,但在性格上,卻不經意地鼓勵兒子以姐姐為榜樣,多表達和融入群體當中,但這實在非孩子性格的本質,令孩子會懷疑自己的性格一定是有甚麼缺憾,不能得到母親接納。這種內在的傷痛,很容易化為孩子對姐姐的嫉妒情緖,令父母更覺得孩子對姐姐的態度無理,會更進一步令孩子不能走出這個負面循環。

筆者建議父母不要拿孩子來比較,對較內向、害羞、寡言和謹慎的孩子,多安撫他們:「你不需要強迫自己學哥哥一樣與小朋友玩,你靜靜地觀察已是一種參與,待你覺得安心時再出去玩也不遲!」或說「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像姐姐那樣健談或喜歡在人前表演,媽媽喜歡你能按自己的意思,在你認為適當的時候表達自己便可以了。」

對情緒反應較大和行為較衝動的孩子,在安全的情況下,先聆聽他們,後才幫助他們糾正行為:「你的反應這麼大,要打哥哥,你心裡一定感到很憤怒,讓我聽聽你的感受好嗎?」父母有時候確實要處理孩子「爭些甚麼」,但有更多的時候,父母要做的是滿足孩子心理及情感的需要,肯定他們的本質,孩子自然能夠好好相處!

分類
家長錦囊

孩子為何不再要我陪伴?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家庭動力創辦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吳綺琴 

當小朋友慢慢長大,他與身邊的環境和人互動的時候,漸漸地會產生一些感覺。孩子會憑著這些感覺,選擇他所喜歡的或不喜歡的,這些是小朋友的正常發展。媽媽說兒子開始有主見,即是說他把這些感覺開始表達出來,他有自己的選擇,媽媽發現他的選擇,原來是不選擇自己,而是選擇爸爸和他玩耍、看圖書。

 

這樣有一個可能性,就是兒子喜歡圖書和玩具,可能不是媽媽選擇的那種,所以他便開始慢慢認為媽媽可能不是一個適合和他玩的對象。所以玩的内容,其實也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媽媽可以試試跟兒子玩的時候,多給予空間讓他選擇自己喜歡玩的玩具,例如有時兒子會喜歡看一本圖書,可能那本書他會翻看很多次,那我們就給予他一些空間。即是他喜歡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繼續讓他看這本圖書,繼續跟他談這本書,給他們一些空間自己選擇。

另外一個可能的原因便是態度。首先媽媽可以觀察一下,當她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是否也讓小朋友有種舒服、高興和快樂的感覺,還是玩耍的時候很緊張,要擔心他這樣那樣、很多規管,或是媽媽一直在領導着他、給予他指令,或是玩耍的時候不知不覺地考他「這個怎樣叫?」「這個是甚麼顏色?」「這個標誌是甚麼?」「這個記號是甚麼?」

 

玩耍的時候,我們要放開這些所謂很有教育性意味的想法,我們不需要很嚴肅、很認真,這樣我們才可以給予小朋友建立一種很高興和愉快的經驗。小朋友玩的時候是需要放鬆的,我們不是要考核小朋友,要讓小朋友需要有自主的空間以及自由的選擇,這些便是真的玩樂。

 

當他選擇了喜歡玩的東西以及他喜歡怎樣玩,媽媽便可以在這兩個方面嘗試觀察一下,看看會否有改善的空間。到了最後,可能媽媽一點問題也沒有,只不過爸爸是一個和小朋友玩遊戲的高手,所以令小朋友特別喜歡他。

因為有些大人真的很吸引小朋友,如果爸爸能夠和小朋友玩得這麼好,其實也是好事來的,媽媽實在不需要太介懷。如果媽媽覺得小朋友不選擇自己的時候,自己感覺很失落或低落的時候,反而媽媽需要了解一下在自己的生活裡,是否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例如感到很孤單,而兒子陪伴便變得對自己非常重要。如果真的是這樣,媽媽其實需要處理一下,自己的需要是甚麼,或是尋求幫助。

分類
家長錦囊

脊椎問題勿忽視 在家如何作測試?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脊骨神經科醫生溫文灝

小朋友很容易坐姿出現問題,甚至出現脊柱側彎及寒背。家長要及早發現小朋友的問題,並作出糾正。但家長可以怎樣看出小朋友有脊柱側彎及寒背問題呢?

脊柱側彎方面,家長可以嘗試脊醫常用的亞當測試 Adam Test,請孩子雙手碰地向前彎腰,從背部看出脊骨兩邊肌肉有否高低的問題。如有,即是很有可能有脊柱側彎症。

而寒背方面,寒背意思是從側面看,頭部處於身體前方,好像伸長脖子般;甚至長期低頭,把兩邊肩膀向前彎。香港大部份小朋友只是功能上的病症,很多時只要提醒孩子挺直些,他便能夠坐直不再寒背。

要改善寒背,最重要把兩邊肩膀挺開,用腰的力量去挺胸,把下巴收回近頭部,這就是最正確的坐姿姿勢並改善寒背。

脊椎問題原來跟足部有關?

有些小朋友是扁平足,導致足部有點内八字或者外八字,腳的形態會慢慢影響盤骨並形成一些高低情況。

如果孩子學習行路時,經常膝頭撞膝頭,甚至容易走幾步就會絆倒自己,這可能是出現内八字,甚至雙腳出現不平衡的情況。

若然孩子遇到上述情況,需要找專業人士,例如脊醫、物理治療師,甚至是足科的醫生去檢測孩子情況。

分類
家長錦囊

為甚麼小朋友踏入Trouble 2開始變得易怒?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心理治療師李偉堂

好多家長都發現小朋友自2歲開始,會多了一點憤怒的感覺,也是一般所指的「Trouble 2」。其實憤怒這種情緒是當小朋友面對不如所願的情況,就會有的情緒。然而面對不如所願,除了憤怒之外,還要經歷失望的感覺。但許多家長都會忽略,只看見小朋友憤怒,而沒有理解背後有失望。

其實我們多把焦點放在失望感上,例如他得不到一件物件或買不到的時候,我們的反應會是「可惜這次沒有了」,我們抱抱他。其實他便會感受失望的感覺了,相對地憤怒的感覺便會被取代了。憤怒是否一定會打人呢?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有些家長說其實我沒有打他,為何他憤怒時會打人呢?其實是與力度很有關的。

例如當小朋友拿著一盒玩具說要買,而家長不想買時。千萬不要搶走說不買,而是對他說「是的,這次不能買」「你可以拿著看一下」「看完放下它」。當小朋友感受到憤怒的感覺,不是用力時,其實小朋友相對會消除了「打」的念頭。

說到尾,我們最怕不是孩子的雙手骯髒,而是怕他們不停揉的動作。如果是因為鼻敏感、眼敏感和濕疹引起眼炎的話,父母必須正視。家長要用藥時就放膽用藥,不必拘泥於用藥多久及未必會出現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