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家长锦囊

运动强化大脑机能 三招让孩子爱上运动

家长锦囊

4 月 2025

撰文︰游戏治疗师冯祉禧

笔者早前参与了台湾教师专业进修交流活动,见识到台湾的教育着重以运动培养孩子成长,让我得到启发,希望与各位父母分享。其中一所作交流的学校称得上是体育学院小学版「虎林小学」。一踏进学校,同学便以政府推广的健身操欢迎我们。他们一起跟着拍子动动手脚,做出各式各样的热身动作,让人感到他们就像老虎仔一样的精神活泼,而我就如进入了充满老虎仔的森林一般。

运动能强化孩子学习能力

虎林小学的刘校长説学校是政府重点学校,专注培养同学的体育发展,并相信透过运动能强化他们学习能力。他们以哈佛医学院精神科临床助理教授 John J. Ratey, MD 的硏究为基础,提倡零时运动计划。此计划提倡学生于所有时间都在运动,即零时 (Anytime)。每当小休时,学生便会跑到操场做运动,他们会玩躲避球、攀钢架或打羽毛球,所有学生都享受每个运动时刻。

运动的好处  强化大脑机能

众所周知,运动有强身健体的功效,而在 Ratey 的研究中,他指出更多有关运动对大脑的好处。他形容大脑是讯息处理中心,透过不同的传递者(化学物质)于不同路径传达讯息。在运动时,大脑能有效地生产更多传递者和强化路径,使讯息传得更快更准。

将理论应用于学习上,学生以运动强化大脑机能,再提升他们的学习成效。研究证实运动能提高学生专注力和记忆力,而这都是成功学习的必备条件。此外,运动能使大脑製造 Dopamine(令人有快乐感的化学物质),令学生能愉快地学习,成绩自然会更加优秀。

如何让孩子爱上运动?

为了让孩子享受运动的时间和好处,家长必需让孩子爱上运动,以下有三项建议:

1.零时运动
多让孩子有运动的机会,如提供合宜的时间,工具和场地,同时家长要留意环境的安全。
2.健康运动
多教导孩子因爱健康而做运动,多提及运动对健康的好处。
3.一起运动
多与孩子一起运动,享受运动的时刻,享受亲子的美好时光。

分类
家长锦囊

建立父亲威权 真的需要吗?

家长锦囊

4 月 2025

撰文:八爪鱼家长梁永乐先生

自从被发型师剪了一个金正恩发型后,我不断思考应否在家向一对子女,实施「金正恩式管教」,以强权宣扬对爸爸的个人英雄式崇拜,藉此挽回我在家中的地位及权威,执行「伟大父亲领导人」,正准备在所有房间挂上自己的英伟照片,播放「爱爸爸」歌曲,可惜还未实施已宣告失败。

应从小向孩子建立权威?

不少朋友都会提醒笔者要趁孩子还小的时候建立权威,否则到长大后就不会获得尊重。朋友一番好意,都是根据他们小时候怎样被「教导」或「教训」,然后对爸爸的又「敬」又「畏」,到长大后与父亲关係也不错,所以得出结论是「棒下出孝儿」、「唔得唔听话」。

有朋友分享亲身「捱打」故事是「由于每天都被打,有大有小,已经习惯喇」,有一晚感到奇怪,因为未被人「教训」,睡前更不忘提醒父母「打唔打呀?若唔打,我去瞓喇……」充满黑色幽默。但幸好朋友本性善良,长大后没有报復心理,也没有成为杀人犯。

拆解真正父权威力

如何建立父亲的权威是千古难题,我反而问「为甚麽一定要建立父权?」目的是方便管理吗?一声令下指挥若定,所有子女乖乖听话;或又有多少是满足自己的权力慾,「我是阿爸,你是子女,我说话你便要听。」更甚者是「我说一就是一,子女没有权利说二。」我相信,倘若我是这样的「强权型」爸爸,自己也不会觉得快乐,因为我的爸爸也非如此霸道,一直以来从未「主宰」我的升学、就业等等的决定,除了小时候考试、默书取得近乎零分时,会狠狠赠一句「你搞乜?」一句话我已心底发毛,我觉得这才是父权的威力。

身教比管教重要

说回我的「金正恩管教」,长子希哥经常因为换衣服而闹脾气,对话经常如下,太太或我﹕「换衫喇﹗要出外啊﹗」我不断尽力表现父权(假扮)怒斥说︰「快去换衫,快快快﹗」希哥扰扰攘攘却未见行动,太太按捺不住﹕「仲未换衫?有无搞错﹗」希哥抢答﹕「爸爸不肯帮我换衫﹗」我:「我话帮你换,你又唔换,快过来。」希哥大发脾气﹕「我要自己换。」正常的我会气上心头,由假扮演变成为真的发怒前,希哥急步走过来抱住说﹕「今日父亲节,父亲节快乐﹗」我感觉似曾相识⋯⋯ 身教比管教重要,「金正恩管教」就更不需要,自动搁置。

分类
家长锦囊

未适当处理幼儿不安感或加剧分离焦虑

家长锦囊

4 月 2025

撰文:新领域潜能发展中心註册教育心理学家彭智华

即将又踏入开学月,有很多幼儿在第一次到幼稚园上学时,都会哭泣不断。但也有幼儿不需要任何适应期,便可开心上学去,因为家长能让他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及模拟的练习。对幼儿来说,入读幼稚园可能是他们第一个重大挑战,因为有些幼儿是在入读幼稚园时才第一次真正与家人分离,但只要让他们有足够时间,渐渐熟悉了学校环境之后,就对幼稚园的生活産生了安全感,自然不会哭泣了。

而最困扰家长及教师的,大概是入读数周后,幼儿还在上学时持续哭泣或明言抗拒回校。情况好一点的,可能会不喜欢参加课外活动,再严重一点的可能会拒絶上学,有些极端的例子甚至会不允许父母离开自已的视线范围,这些都是分离焦虑的问题。

其实,幼儿不适应与家人分离,可能还有深层次的原因需要跟大家深入理解。例如有些幼儿在初生时因体重不足,或身体有毛病而要入住婴儿深切治疗部,或因生病而需要住院或做手术,虽然这些医学支援对他们而言是必须的,但也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心理上经历了一些心理创伤经验,自此可能害怕陌生人或陌生地方,容易产生分离焦虑,他们的安全感比别的幼儿低。

有些可能是雪上加霜的情况,就是遇上幼儿不容许家长上班,或因需要将幼儿交托给褓母照顾,但幼儿不愿意被留下,家长考虑了现实的需要,在情急下必须与他们强行分离,或是说谎欺骗他们,由于家长误用了不适当的方法,结果加强了他们在婴幼儿时期的不安全感觉。所谓心理创伤经验,其实是一些造成他们心理上害怕的事件。

小时候一些与家人分离,而且家长没有好好处理的事件,是造成幼儿缺乏安全感的主要原因。讽刺的是,有些只是照顾者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没有提供足够安全及温饱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经常更换照顾者或地方,而且照顾的手法有很强烈的对比,令他们在上学前已经历心理适应上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