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家長錦囊

學習和熏陶藝術真的這麼重要嗎?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撰文:Pario Arts李素貞主任

筆者從事教育工作多年,接觸到不少家長為孩子選擇一些「速戰速決」、短期內有成果的課程或課外活動,可以說是有點功利主義。相反,他們較為輕視非功利、追求美學的課程或課外活動。一般最能吸引家長關注的是子女能否參與比賽、有沒有檢定評級或成果是否顯著的學科或才藝班。

藝術教育對小朋友有長遠影響

筆者深深認為,在功利主義的教育制度下,對孩子未來的人生態度上會存著極深遠的影響。

藝術教育是獨特和美麗,而且是富於創造性的。孩子們不僅是學習藝術的理論和技巧,在過程中還會刺激他們的創意和想像力。長遠來說,藝術教育對小朋友的言談舉止,甚至是學習和思想上都有很大的幫助。

從生活裡接觸藝術

我們每天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接觸到藝術。我們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美麗的東西,如豐富的情感、不同的品味、獨有的感覺和視覺上的享受,凡此種種都能讓您在繁忙的生活中有著舒泰的心境,亦能感受到這個世界的繽紛和樂趣,更能發掘出恬靜美的可貴。

父母需要以身作則 重視子女的想法

事實上,不論是智能教育或是重視培養美學的藝術教育,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家長可以給予孩子陪伴和支持。如果您想養成孩子具有藝術涵養,就應該明白藝術教育要由自己做起,尤其是要懂得聆聽、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想法,包容孩子表達創意的方式,子女在幼兒階段就會很容易地養成美學氣質。

分類
家長錦囊

有機食物 = 有營養?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撰寫:註冊營養學家 ( 公共衛生 )  (英國)吳珮瑜 (Phoebe)

很多家庭都會選擇食用有機食品,如水果、蔬菜、雞蛋等,當被問及選購有機食品的原因時,大部分人都會回答:「因為有機食物較安全,又有營養。」今期筆者就教大家甚麼是有機種植。

什麼是有機種植?

有機種植是指以農業、生物或機械方法,代替人工合成的物質以進行農耕活動。不採用化學肥料、不用殺蟲劑或基因改造作物,善用當地的天然資源,順應自然生態的規律,當中顧及的範圍甚廣,例如:農場的有機生產區與非有機範圍之間,必須設有相距不少於 2 米的緩衝區,以防止作物受污染。

作物及品種的選擇及多樣性

  • 用於有機耕種的種子或營養繁殖器官都應經有機認證
  • 農場必須實行輪作及間作,並應盡量多樣化,避免單一種植

養分的管理

  • 須適量施肥,以防養分過剩,亦避免污染環境
  • 農場內使用的肥料,其來源、質素、施用量及施用方法應對生態環境無害
  • 應透過休耕,讓土地恢復肥力
  • 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人類排泄物、污水廠污泥和化學廢料

病蟲草害及作物生長的管理

  • 採取合適的施肥及灌溉管理
  • 使用物理方法,包括人手、圍欄、光、聲頻、熱力等
  • 種植具防治蟲害作用(包括驅蟲及吸引天敵)的植物
  • 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除草劑、殺菌劑、殺蟲劑及其他農藥

 

由此可見,有機種植是指種植過程中較注重生態保護,但於營養價值而言,有機食物與非有機食物的分別其實不大,更未有證據顯示進食有機食物的小朋友會更健康或更聰明。當然,由於有機食物較環保和少用化學農藥,筆者亦鼓勵大家多選購!

常規種植 vs 有機種植

 

 

常規種植

有機種植

安全

較常用化學農藥、肥料

化學農葯少

注重生態環境

使用非基因改造物資

營養

沒有大分別

健康

同樣需要注意低脂、低糖、低鹽的健康飲食原則

 

分類
家長錦囊

重拾家長信心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撰文: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區家樑

2012 年,是香港中學會考文憑試的第一年。兩年前,對於中三學生們及家長如何面對選科及升學的問題,筆者已十分憂心。當年今日,有學生及家長選擇離場,升學外地。當然大部分的學生及家長都需要面對轉變,而我只能在有限的公開資料及分析中為他們引路。對於我和其中一位家長而言,這是一條信心之路。

這位家長曾在這兩年間不斷問關於新學制及考試的問題,其實他每次都上網更新最新的學制資料,並已成為專家了,仍不斷問老師及社工他對子女的支援及教導是否恰當。相處日久,筆者發現他其實是一位好爸爸,只是對兒子沒有信心,而且他對自己的管教能力亦失去信心。

因為他的信心建立在兒子的成績之上,行為之中,家居之內。筆者說的成績及行為,相信大家都會想到是考試成績及兒子平日的溫習態度。那麼家居之內呢?由於這位好爸爸的工作時間長,每天都要晚上 9 時後才回家,正是晚飯的時間。在言談中,他常提及回家看到兒子故作輕鬆,追看電視劇的情況。結果,他對兒子的了解和教導就只有在家居之內了,並對兒子表達在學校學習及課後補習的情況就投了不信任票。

結果「你可不可以讓我看到你用功讀書呢?」就成為這位爸爸的口頭禪。雖然兒子心裡很想向父親解釋:「我每天由上課到深夜都努力做功課,難道連中場休息也不可以嗎?」但是,他口中卻回應道:「哦」,令這位父親的心中就只有無奈的憂慮。

「信心」是一件很奇妙的事,當我們看到孩子的成績進步了,分數高了,自然就有信心。但是,已成事實的事情又何需信心呢?我們生活中的信心,部分由親身經驗所轉化,但是真正的「信心」是事情未發生之前,對事情還有希望及良好的意願。不要小看一句「以你的能力,還可以發揮得更好」,在成績不如理想的時候,即使淡淡的一句說話,亦足以使孩子重拾自信,動力倍增。被別人信任是增強正面行為的元素之一,用正面的鼓勵字句表達你良好的意願,會為兒子帶來希望。在工作的還境中,你的上司及客戶對你工作的認同及信任,已足夠讓你回家有輕鬆的心情。而兒子等待爸爸的期盼是「想跟你安靜地吃一頓飯」,這是一個 16 歲的高中生哭著說的。

各位親愛的家長,你們是看顧子女成長的見證人,他們不是一出生就失敗的。在過去的十數寒暑中,你們使孩子成功地出生、長大及學習。他們努力地轉身、走路及上課,這是你們成功的印記,「以你們的能力,還可以發揮得更好」。請重拾對自己及他們的「信心」,不要放棄。

分類
家長錦囊

如何發掘天賦潛能?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撰文:geneDecode基因教育專業團隊

天賦潛能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是成長之前就已具備的遺傳特性。從出生起,每個孩子都具備各自與眾不同的天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情商、智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等,都是邁向成功的必要條件。而在這些條件中,每個孩子的天賦都不盡相同。在孩子純真的雙眸中,我們能夠發現他們與生俱來的天賦嗎?我們確定能捕捉這些天賦,為孩子指引一條適合他們的成長之路嗎?

以下是一個媽媽的經歷:

「Amy今年4 歲,她日漸長大,也對身邊愈來愈多的事物充滿了好奇。Amy的父親發現,她2 歲時似乎對塗鴉表現出特別的興趣。我隨便給她一點顏料,她能用畫筆、調色筆或手指,甚至是裝番茄醬的瓶子來畫畫。誰也不知道她在畫甚麼,也許只有她自己知道。我和Amy的父親都認為該讓她自由的成長。我發現她好像很喜歡畫東西,如果她真的很擅長在這方面,我想我們肯定會好好培養她。」

Amy的父母是明智的,每個孩子在不同的領域都潛藏著不盡相同的天賦,當孩子的天賦被找到後,若能得到家長和老師們的培養與關注,將會在把握成功的方向上少走冤枉路。然而最重要是孩子從小獲得成功感,長大成為快樂自信的人。

科學研究證實,人類在嬰幼兒成長期,是大腦發展最快和最敏感的時期,同時也是對孩子進行天賦開發的最佳時期。天賦的培養是有時間性的,科學家把這種錯過了就無法彌補的階段稱為「天賦時效窗」。

只有在最重要和最適當的時刻,進行恰當的教育與培養,天賦潛能才能發展成真正的能力。錯過這些發展的關鍵時刻,孩子天賦相對就會減弱,天賦潛能就可能變得不再突出。以下是一些關鍵時刻作為參考:

天賦發展的關鍵時刻

記憶力:12 個月至12 歲

情商:2 個月到 22 歲

智商:初生到 13 歲

音樂:2 個月至 5 歲

繪畫:初生到 15 歲

運動:初生到 12 歲

「Amy 長大後是否能成為畫家,我並不能夠確認,我們也只是在觀察。可以說,完全憑感覺。天賦這東西很難說,或許她有其他方面的天賦,也可能有時候表現得不明顯,那我們就很難發現。我們只能盡力而為,盡量多角度的去觀察她。」

這並不是Amy母親一個人的煩惱。望子成龍是所有父母的夢想,但如何準確發掘孩子的天賦,就是關鍵所在。

眾多的父母們都在嘗試,希望在孩子的行為中發現蛛絲馬跡,希望尋找到能夠早期發現孩子天賦的各種手段。那些似乎已經找到方法的父母們,根據自己的判斷和意願,將孩子送到各種特長班和少年班學習各種技能,希望有一天,他們能夠成為這方面的專才。為了這一目標,家長們不遺餘力地投入巨大的財力和時間。

可是,這樣做似乎不僅浪費大量金錢和時間,那些原本聰慧的孩子,更容易在衆多的教育方向中迷失了靈氣,他們的天賦被延誤甚至抹煞。他們被動地從一個輔導班轉到另一個特長班,學習他們並不喜愛也不擅長的東西。

童年,對於孩子再也不是快樂和美好的記憶,而是壓力與煩惱,最可悲的是,他們長大以後,更多的是對父母的抱怨。

有更好的方法去了解孩子的天賦、個性及特質,從而能夠因材施教,有方向地培育嗎?

分類
家長錦囊

高智能自閉症幼兒 妙用故事書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撰文: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團隊

高智能自閉症幼兒,即智能及言語能力達 5 至 6 歲。家長可以讓小朋友看甚麼書呢?家長與孩子閱讀時又有甚麼技巧呢?

高智能的自閉症幼兒應該能明白簡單德育故事,家長可參照「社交故事」形式讓自閉症孩子有效理解內容。當孩子對故事內容熟悉了,家長可把主角換成其他真實人物,或是換成孩子自己,好讓孩子慢慢把自己代入德育故事的情景中。故事角色可以變,那麼故事情節也可以有少許改變:例如「婆婆家」可改作「姨姨家」,讓孩子靈活運用所學到的。當然,角色及情節的改變,需要在兒童未發展出對故事細節的頑固之前。至於常用抽象比喻的寓言、童話和神話故事,需待自閉症兒童有能力把知識廣泛化時才可以使用。

在認知方面,當孩子理解能力達到一定水平時,家長可在故事中強調情緒字眼,例如「見到狗,美美很害怕。」當兒童適合學習先後概念時,可強調時間的描述,例如「美美做錯事,之後,說對不起。」因應孩子程度,家長可善用故事書的每一頁,加插或用語氣強調適用的字眼。

在親子交流方面,能力較高的自閉症兒童,可與家長輪流一人一句地講故事,此方法既可訓練孩子接續故事和專心聽別人說話的能力之外,又可讓孩子在參與過程中,加深對故事的印象。家長靈活運用故事書,能夠滿足孩子發展需要和促進親子交流。自閉症孩子常常缺乏假想能力,隨書附送角色娃娃的故事書便大派用場:起初只說故事,後來加入娃娃,然後再逐步減少使用故事書,最後只以娃娃來講故事,並使用「你一句、我一句」的方法,帶孩子走出故事書,慢慢進入假想遊戲的世界。

在社交認知方面,使用漫畫的家長,可用塗改液把人物的「對話泡泡」塗白,然後與孩子一起創作新對話。起初可先塗改某些字詞,當雙方熟習方法後,便可塗改更多部分,直至所有對話都是自創的。勇於嘗試的家長,更可試為孩子度身製作故事書及設計不同的講故事方法,吸引孩子學習所需的社交概念。

分類
家長錦囊

親子創意藝術創作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撰文:Pario Arts 李素貞主任

每個人均擁有創意和藝術潛能,假如得到適當培育的話,可提升個人的美善情操,讓生命更臻完美。在藝術氛圍的營造下,藉多樣化活動啟發個人的創造力、美感和多元能力,以促進全人發展。而「愛」是創造的原動力,在自由、民主、安全及和諧的環境和氣氛下,即「愛的表現」,亦是強調互相包容,悅納不同的意見,尊重別人和接納別人。那麼親子創意藝術創作如何可以表現「愛」呢?筆者在此和各位家長分享自己的看法。

親子創意藝術創作的意義

  • 藝術教育由個人做起,家長嘗試接觸藝術創作,從而培養孩子的藝術涵養
  • 藝術教育的第一課從「聆聽」和「接納」開始,家長學習接納孩子多元創意的表現方式
  • 透過親子共同參與和體驗藝術創作的過程,家長能更貼近和了解孩子的心
  • 親子藝術創作有助孩子認識自己、釋放情緒與壓力
  • 融入互相欣賞和互相尊重的氣氛,減輕親職壓力與焦慮,進而增進親子關係
  • 讓親子愛上創作,把藝術融入生活中,提升生活的素質

藝術培育錦囊

  • 培養一種做人的學問,提升一種分享的能力,即「同理心」。
  • 根據心理學家赫夫曼 (Hoffman) 研究人類同理心 (empathy) 的發展指出,「同理心」就是體會他人的情意,設身處地為他人設想的能力。
  • 「同理心」三步曲:(1)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 (2)辨識對方的真正感受 (3)將了解和感受傳達給對方。
  • 「同理心」是與人相處的一項重要能力,具有「同理心」的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自律及責任感。
  • 兒童在 2 至 3 歲的階段,已能了解別人的感受。為使孩子有愛心、具備「同理心」的人、懂得愛與關懷別人,父母以身作則是非常重要的。
分類
家長錦囊

如何從小培養小朋友的正向學習態度?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資料來源: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及副系主任劉怡虹博士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從小喜歡學習,但孩子不會自動變得喜歡學習,需要家長慢慢薰陶孩子,一點一滴地累積的。

在互動中鼓勵孩子

孩子不會一開始就學會堅持的,父母的職責就是鼓勵孩子在過程中堅持,給予孩子對成功的憧憬,當孩子成功後父母可以跟孩子回顧以前,讓孩子感受到堅持過後才得到的寶貴成果,鼓勵他們繼續做出好行為。

給予內在動機

很多時候,孩子需要一些動力才能做好某些事情,家長應該多強調孩子所得到的、不要比較,例如滿足自己的成就感、享受努力的過程、得到父母的欣賞等,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建立孩子內在的動力,才能讓他們發自內心地主動學習。

家長以身作則

學習無分年紀,家長也可以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主動學習和好奇心,例如家長可以從網上學習烹調新菜式,過程中可以向孩子表達雖然自己不懂,但自己仍然會堅持和從不同渠道中學習,即使最後可以煮得不好吃,但下次會力求進步。讓孩子從實例中看到父母對學習的主動和好奇心,比起光是言語說教有效得多。

沒有不愛學習的孩子,只有不懂教導孩子學習的家長。愛學習是孩子的天性。要正確地教導孩子正向的學習態度,只能透過家長的堅持和不斷努力,透過不同的日常點滴,強化孩子對學習的動力。

分類
家長錦囊

除了成績好、進好學校,孩子還需要甚麼?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撰文:梁嘉敏小姐(Car Car老師)

許多家長都會問全人教育是甚麼?如果從中國人幾千年源遠流長的智慧來說,便是培育孩子的「德、智、體、群、美」;從心理學家的角度來說便是培養孩子的多元智能 (Multiple Intelligence);從教育的角度來說,便是除了知識上的追求外,我們也得培養孩子的價值觀、態度、對藝術和文化的修為、待人處事、解決困難和思考能力等。再簡單一點,從凡夫俗子的角度來說,全人教育便是讓小朋友「瓣瓣掂」,成績好、朋友多、思想正面,音樂運動美術樣樣皆能,您想子女得到全人發展嗎?

多元智能分七類 先天後天培育各佔半

坊間常說多元智能,我們先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全人教育。「多元智能」理論由美國哈佛大學卡納德教授於 1983 年所提出,他發現智能至少可分為七種,分別是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肢體運動智能、人際溝通智能及個人內省智能。

談到「智能」,家長會聯想到天才或者是天賦的才能。究竟智能是天生的,還是經後天培育呢?其實一個人的智能,天生佔一部分,後天也佔一部分,每個孩子天生的智能都有一個範圍,譬如說IQ100-120,哪麼無論您做甚麼,給他多少刺激,他的IQ都不可能高於120,他怎麼也不可能如愛因斯坦般聰明。哪麼,我們還需要培養孩子的多元智能嗎?當然要吧!因為孩子的IQ停留在100,還是發揮到120,便要靠後天的栽培了!

每項智能同樣重要

那該怎樣培育呢?做練習?上課?出外見識?做運動聽音樂?其實各種不同的智能都有不同的栽培方法。學者之所以提出多元智能,是要提醒大家,當父母都想孩子成績好,對孩子的學科,例如中英數加以栽培的時候,千萬別忘了其他的智能對孩子同樣重要,尤其是人際溝通技能及個人內省智能。要是缺乏其中一項,孩子又怎樣在社會上生存呢?因此當我們為孩子挑選課程時,千萬別只選學科班、語言班或認字班,我們應該停一停、想一想,除了成績以外,孩子在哪個範疇還有不足的地方?孩子與人的溝通能力怎樣?分析能力怎樣?個人內省能力怎樣?如果孩子的溝通能力不好,家長是否應該挑選一些讓孩子與人有足夠空間溝通的課程如戲劇班,讓他多一點表達自己呢?

記得筆者所講「多元智能」背後的意義,停一停、想一想,孩子學術以外其他方面的發展吧!

分類
家長錦囊

故事教育 家長可以如何做?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撰文:資深幼兒教育顧問莫萊茵小姐

曾經有不少家長向筆者提問有關說一些很難向小朋友解釋的故事題材,例如涉及死亡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涉及殘殺的《小紅帽》等等。由於故事書的內容是這樣描寫情節,而圖畫更畫得如此像真,小朋友聽了或讀了之後,可能對死亡感到十分恐懼,但又未能表達內心的不安,有些小朋友聽了之後更大哭起來。把原本享受的親子故事時間,結果造成反效果,亦激起了孩子的沉重心理負擔,令家長們都感到內疚和不知怎樣收拾「殘局」。

角色數量少 情節正面

而筆者亦這樣教導家長,第一:下次從選材入手,在圖書館云云眾多的故事中,選擇一些家長評定為符合孩子心智和理解程度的故事。通常是角色數量少、情節正面,或較容易由家長在說故事的互動中,可以讓孩子明白因果和情緒。因為角色數量少的故事,可讓孩子較專注地在故事脈絡中慢慢理解他的內心轉化、行為表現和價值觀。

而故事情節正面,是為孩子建立認識自我、解難、自信、分析力等優質條件,抗衡未來反面題材的故事、故事中壞的處境或現實中面對困難的能力。所以,除非家長確定孩子已儲蓄好以上抗逆的故事和心智經驗,否則,不應在以上先決條件未成熟下,讓孩子接觸恐怖或反面題材的故事。

啟發心智成長 正面人格的原則

第二:從故事帶給小朋友教學的意義開始,一直要緊守啟發孩子心智成長和正面人格的原則!任說故事的人把邪惡和壞人演繹得有多出神入化,也勿忘初衷!故事教學,是聽眾和故事人從直接對景象之描述、聯想到的訊息和背後主旨意義分享,而產生的教與學互動過程。這樣的觀察、描述、意識和互動內容,來自聽眾和故事人當時身心狀態和個人累積之經歷而產生互動。

故事人在教學的角色上非常重要,除了要仔細預備和閱讀故事內容,把重點和背後主旨清楚帶出,更要預備在說故事時,在某情節上引發孩子思考人和事的問題。在描述和氣氛營造中提供價值觀的交流機會,以及最重要的是觀察聽眾聽故事時之反應,而作出深化思考和延續好奇的互動部分。

演繹與互動要具人性化

第三:讓故事人的演繹與互動,都具人性化和性本善的引發功效。不論故事或現實世界,都有不同心理和處境難關讓孩子一一面對,這些都是他們重要的磨練機會,而且比溫室中成長的孩子更幸福、更有力量。而我們當孩子的明燈,就要為他們逐一裝備以後獨自行人生路的能力。所以,我們要慢慢按孩子的生活經驗及心智程度,提供不同層次、不同遭遇或不同人性的故事給孩子聽。

當故事人演繹到壞角色,或心理關口和人性的決擇時,更要繪形繪聲地把良心內心說話,演繹出來;並由故事人以旁白身分,提供孩子參考正面的後果、分析自己與人物及處境的關係。孩子在家長進行故事教育時,提出的任何處境中所作出的決擇,必須是自由的,因為讓孩子在虛擬中得到嘗試、碰釘或舒緩,更重要是讓孩子知道家長的立場,明白家長是開放討論和可以交流的對象!如果孩子從以上的互動引發愛的思考,讓孩子找到自己在這價值觀上的定位,故事人就成功透過故事,為孩子光照出傑出的生命。

分類
家長錦囊

樂於分享 父母先做模範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烏鴉無意中檢到一塊肥皂,牠用肥皂在水池洗擦羽毛後,全身都變得香噴噴,於是打定主意,將這塊肥皂出借給其他動物使用。老鼠、兔子、小猴子和大熊都試過了,最後輪到大象。當大象洗完澡後,肥皂竟然不見了,烏鴉覺得既奇怪又焦急,還以為大象跟牠開玩笑。烏鴉一片好心,跟好朋友分享自己的好東西,最後東西卻沒有了。我們都知道,肥皂愈用愈小是必然的道理,烏鴉卻沒想到好意分享會失去自己所擁有的。雖然烏鴉是有點不捨得牠的肥皂,但是當牠聞到好朋友身上散發出陣陣的肥皂香,卻很開心,覺得也沒甚麼所謂了。

社會上的一孩家庭愈來愈多,加上父母工作忙,不覺地會以物質作補償,於是孩子更認為一切是自己獨享,別人碰一下也不可以。遇上這情況,父母可以怎麼辦呢?

分享的喜樂,是很抽象的情感,要能真實的體驗,需要歲月伴隨著許多生活事件的累積,不是一朝一夕可成,而最有效的分享教育是父母師長的身教。有一位在出版社擔任總編輯的女士,趁女兒放暑假時帶她回公司。當時,公司的人員正在處理一批捐給偏鄉地區孩子的圖書,數量大約有幾百本。

女兒問她:「媽媽,你要捐那麼多書啊?那麼多書可以賣很多錢呢!這樣妳損失可大了,捐少一點不可以嗎?」那位女士回答說:「沒有人規定我要捐多少,也沒有人要我非捐不可,是我自己願意的。妳在擔心甚麼呢?」小女孩說:「我怕妳把書都捐光了,我們損失太多,自己就沒錢囉!」「那麼,都不捐了,反正其他小朋友又不是我的孩子,我何必管他們有沒有錢買書看呀?」做媽媽的故意逗女兒。女孩急急的澄清立場:「我不是說都不捐,是要你捐少一點啦!有一些書可以留著以後再慢慢捐嘛!」「以後是甚麼時候呢?」媽媽問,但女孩答不上來。

做編輯的媽媽跟她說:「女兒,如果我將這些書拿去賣錢,賺了錢,我和我們的家人當然開心。但是現在我把書捐出去,會有很多孩子因為有書看而高興,我也會很開心,因為這些書可能讓他們對生活、對未來的想法,對這個世界多了一些希望和夢想,我的開心就不是用錢可以算得出來的了。」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關心和幫助別人,自然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要做與人分享的模範,經常主動地關心和幫助別人。筆者小時候居住的地方住了很多人,就像粵語長片裡說的「一樓十四伙」。雖然人多自然多磨擦,但鄰居都習慣做了好吃的點心就分給大家嚐嚐,還有在日常生活中互借油鹽醬醋等日常用品,這些小事都培養了我們一輩的分享意識。

「樂於分享」重在強調一個「樂」字,為能夠與他人分享而感到由衷的歡樂。只有真正寬容、大方和熱心的人,才會樂於與他人分享,也只有真正自信、善良和胸懷寬廣的人才會樂於這樣做。換句話說,如果孩子能夠做到真正地樂於分享,他們也就擁有了上述所有的寶貴氣質,這比好成績更重要。